“我不喜欢成为名人的概念,而隐匿对我来说十分重要,它平衡了我,让我像其他人一样。我总是希望我的名字能和我所创造的事物连在一起,而不是我所用的脸孔。”
—— Martin Margiela
01
时尚界的 “留白” 艺术家
1989年, Maison Martin Margiela 春夏首秀在巴黎郊区的户外举行。没有座位安排、没有区域划分,住在附近的孩子们来到秀场打闹玩耍,T台上,也有孩子与模特们互动同行。这是建立在贫民窟上的秀场,设计师Martin Margiela的「没有规则」,在这场秀上初见端倪。它冲撞了时尚圈当时的游戏规则,却也成为后来时装史上的耀眼一页。
在秀上,Margiela 首次提出「Oversize」概念,展示的 Oversize 背心,人们将之称为「The New White Look」。此外,这场秀上诞生了第一件圆肩西装和第一双Tabi。但当时许多评论家对 Margiela 的作品嗤之以鼻,一些评论认为,“这些东西我们在 COMME des GARÇONS 那儿已经看过了,不过是鹦鹉学舌罢了。”
然而争议之外,也有人被深深感动,比如 Raf Simons。“作为一个学生,我曾经一直认为时尚有些肤浅,尽是炫目与浮华,但这场秀改变了我的一切...(Margiela 1989春夏)。那场秀是我成为一名时尚设计师的原因。”他说。
首秀的争议,让 Margiela 选择开始淡出台前,不再于品牌之后的大秀结尾走出来谢幕。他不接受任何面谈形式的采访,甚少在媒体前露面,采访稿则以传真形式寄到报社。他从不用第一人称「我」(I)来描述自己在品牌中的地位,邮件回复统称「我们」(WE),对外宣称所有设计均由团队创作。因此有人一度怀疑,根本没有 Martin Margiela 这位设计师,品牌的背后确是一个创作团队。事实上,品牌Maison Martin Margiela 于 Margiela 而言,更像是安全庇护所,他希望用低调的方式让大众视野回归到作品上。
Margiela 拒绝出产一切有意图的修饰风格,如同早期 Maison Martin Margiela 的 label 所表达的:无标识,仅用四个针脚固定一块白色布标。他用看似孤独的方式,以四条标志性的白色缝线,撑起了人们对纯粹事物的信仰。他的服装承载着思考,让隐匿在人群中、反对自恋和偶像中心化的人们感到真正的舒适。
白色像是他的「执念」的执念。公司总部全部漆以白色,家具覆盖着白色棉布,工作人员需着“白大褂”上班,代表大家是无差别的个体。Margiela 说,“ 白色是富有感情并能够穿搭时间流动性的颜色。它代表着统一,纯洁神圣感,各种浓度的白都有可能产生,充满了无数想象空间。”
对于 Martin Margiela 来说,他的设计就是最有说服力的传达者,每季的新作一经发布,整个世界都在聆听。在一张拍摄于1999年,聚集了 Karl Lagerfeld、John Galliano、Michael Kors、Valentino 等上世纪90年代时装设计大师的「世纪大合照」中,左下角的空位为 Martin Margiela 保留,保持着他一贯的神秘。空一般的无标识,已经成为这位时尚界的「隐士」最引人入胜的标识。
02
解构,超越规则的哲学
当实验性美学、服装无阶级、去品牌化,成为 Maison Martin Margiela 开创和践行的前卫理念。Martin Margiela 用颠覆式的解构主义和再造重组的方式,打破了传统高级时装的既定模式,反时尚的设计风格让品牌声名鹊起,也是其在当时迅速脱颖而出的理由。
Margiela 的祖母是一位裁缝,看着她剪裁图案布料,或问她稀奇古怪的问题,都是他童年的快乐时刻。他的祖母,也启蒙了他原始的解构主义。小时候的 Margiela 喜欢把一件磨损的衣服裁成两半,把内里翻到外面重新缝上,变成了一件新衣服。他认为衣服的结构不应该只有一种,归根结底它是一块布料,可以有多重生命。这几乎奠定了日后 Maison Martin Margiela 的风格DNA。
而在 Martin Margiela 大秀中不时出现的夸张假发元素,灵感或许亦可追溯自 他的童年 。Margiela 出生在比利时一个经营理发店的家庭,父亲是理发师,不大的店面里,在小 Margiela的眼中,一切都是那么新鲜有趣,吸引他去不断探索。
之后 Martin Margiela 就读于安特卫普皇家艺术学院 (Royal Academy of Fine Arts in Antwerp),被称为“安特卫普六君子之七”。毕业后 Margiela 成为 Jean-Paul Gaultier 的助理,与其结下深厚友谊。1988年,Martin Margiela 决定成立自己的品牌 —— Maison Martin Margiela,是那一代比利时设计师中唯一在巴黎成立品牌的人。
90年代末,时尚界大师辈出,选对设计师的奢侈品牌才有资格存活下来。先锋、叛逆的 Maison Martin Margiela 引起了 法国奢侈品牌 Hermès 的注意。1997年,Martin Margiela 担任 Hermès 创意总监。一贯优雅大气的 Hermès 选择了「离经叛道」的 Martin Margiela,引起业界不小的争议。但 Margiela 用他为 Hermès 推出的12个系列,换来了业界对他的尊重。
在 Margiela 眼中,奢侈品是质量、舒适以及永恒的叠加。因此,他给予Hermès的衣橱是「慢时尚」(Slow Fashion)的代表。尽管潮流易逝,唯有风格永存 —— 尊重美的多样性,比美本身更有意义。 同年(1997),Maison Martin Margiela 正式修改品牌 logo,品牌的不断发展,产生了许多支线的代表产品。于是,有了今天更为大家熟知的logo——白色布标加黑色数字,以示产品中的不同设计类别。
03
来不及正式告别
2008年品牌20周年大秀结束,一块幕布缓缓落下,无人知晓这竟是 Martin Margiela 与时装界的告别。工作团队对于他的离开也毫不知情 —— 他甚至没有来得及与团队正式告别。
事实上,这或是 Martin Margiela 的不得已之举。Maison Martin Margiela 承载了人们许多期待,从未让大家失望。但品牌发展到一定阶段需要更多的资本支持,Maison Martin Margiela 被意大利商人 Renzo Rosso 创立的 OTB 集团收购,品牌也于 2015 年正式更名 —— Maison Margiela。
Marin Margiela 离开后,创意总监由其助理 Nina Nitsche 担任,商业表现差强人意。2014年,设计怪才 John Galliano 正式就任 Maison Margiela 创意总监,保持了品牌高级时装调性的同时,继承了 Maison Martin Margiela 时期的解构主义及实验性美学。他将 Martin Margiela 在任时的核心单品 Tabi 分趾靴在材质和产品上都做出了新的研发改进,在不改变 Tabi 鞋型品牌 DNA的前提下,延展出了平底、高跟靴、分趾帆布鞋、凉拖等多样化的款式,成为如今的时尚“爆款”。
John Galliano 还为 Maison Margiela 打造出爆款手袋 Glam Slam 枕头包、涉足美妆香水业务以及一系列商业联名,为 Maison Margiela 重归时尚界,得到Z世代支持打下基础,也让品牌可以走得更远、更丰富。
04
复制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