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高教授:2023年有一个长期变化和一个短期变化。长期变化,是整个中国开始理性消费抬头,尤其在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更为明显,大家会有一个解读是“消费降级”。我不认为这是消费降级,实际上这是消费的理性进步:一方面,如果有高端产品、品牌的需求,大家还是会选择消费,因为购买力还在,甚至在增长,所以“降级”和整体支付能力并不是完全匹配的;另一方面,大家对日常的需要对性价比会更在意,买够用的就好,但今天的“性价比”和十年、二十年前不同,现在大家看重的是有品质保障前提下的性价比。这两种情况并不是只会出现在两群不同的人身上,也可能是同一群人。随着消费理性这个长期趋势的影响变得长远,中国也开始步入成熟的消费社会。短期变化,是很多中小企业受疫情影响比较严重,甚至倒闭,这也对就业环境产生影响,短期内薪酬预期未必很好,加上对未来有一些不确定性的预期,大家在短期内消费变得更加谨慎。
David Zhang:一方面,非物质但实际的体验逐步成为大家最关心的部分之一;另一方面,消费不仅是自我态度的彰显,也成为大众探索美好生活的切实行动。
董江白:消费者的消费态度趋于谨慎和理性,但并不意味就此放弃对品质的追求。从“性价比”到“质价比”,消费者回归到关注质量、安全、健康和可持续。价值取向的演变决定了消费者的偏好和购买决策,满足需求的品牌将获得更多竞争优势。
孙蕾:机遇与困难并存。一方面,我们感受到了疫情后消费的复苏形势,另一方面,我们发现消费者们的决策更加趋于理智。全球消费者对整体健康的关注延展至护肤和彩妆领域,高涨的护肤热情带动了消费者对护肤彩妆的需求。尤其是唇部彩妆上,“护肤效果”超越“色彩”,成为了唇部彩妆最强购买驱动力。包括口红品类在内的彩妆创新趋势正由色彩主导逐渐过渡到“色彩+护肤+功效”的叠加。这也督促我们企业本身,加强“内功”修炼,通过加大研发投入,从国人需求出发,打造更适合国人的产品,可以赢得更多消费者的认可,形成自身品牌的独特优势。
李晨nic:近年来全球经济放缓是大家有目共睹的,整体消费市场我认为是有相对稳定的增长态势,当然最突出的可能是电商行业,虽然每个领域消费市场的差距还是比较大,从疫情恢复的这一年当中包括线下实体经济的复苏还是能看到消费市场增长积极的一面。
BG:历经了疫情的消费低迷的现象后,感觉消费市场出现了明显的两极分化,大家似乎更加明确自己的消费需求,更侧重品质要求、或更侧重性价比,这种两极分化的现象会比以往更加明显。
王高教授:“难”和“卷”应该是最突出的两个表现。刚才说到理性消费成为长期趋势,短期内大家对未来不确定又加剧了消费的理性,两者叠加就会让2023年在体感上比疫情期间还要“寒冷”一点,很多人都觉得这一年比较难。另外,需求放缓但供给没有减少,产能仍然很大,就导致供给侧的竞争格外激烈,出现“卷”的情况,有一个特点就是品牌、企业不愿意接受这样的下滑,所以营销、销售等费用项大幅上升,卖掉的产品量可能量没有少很多,但是盈利变难。
董江白:在充满变化与不确定性的2023年,需求端和供给端都处在一个“伺机而动”的状态,即谨慎观望市场动态,并时刻保持敏捷,以在市场变化中快速做出决策。消费者回归理性消费,企业则通过迅捷调整运营和营销思路,在充满挑战的一年中创新和发展。
David Zhang:难中求进。在大环境的不确定性下,大家仍然在积极地完成自身的调整和进步,坚持做正确的事,突破自己。
李晨nic:突破和挑战。
孙蕾:重生。在过去的2023年,我们看到了疫情结束后,国民消费的复苏与大众消费理念的转型升级,消费者越来越看重产品质价比以及品牌价值。
王高教授:理性消费的趋势会持续,疫情影响可能还在但会变小,很多中小企业倒下去,也会有很多新长出来,就业情况有所改善,大家对未来的预期应该会稍微乐观一些。这样对需求侧也会产生积极影响,但同时还取决于供大于求的情况是否会改变,如果产能还是严重过剩,可能销售会见长,但是企业的利润未必会看到很好的增长。
董江白:2024年中国消费市场的竞争将愈发激烈,国内外的品牌都在革新崛起。品牌需要在消费洞察、产品架构、品牌建设和市场拓展等方面持续实现高品质创新,通过满足消费者对于功能和情感的多元价值需求,获得竞争优势,在不确定的市场变化中,锁定确定的增长机会。
孙蕾:当今,科技已经成为行业下一步发展的底层动力。这对于每一家从业公司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谁能打造出更创新、更科技、更符合用户独特价值观的产品,谁就将获得更多的市场青睐。逸仙集团在2023年11月对外官宣了“逸仙科技之路”战略,即1座全球先进美妆工厂,3个全球自主研发中心,4大领域赋能布局、6个共建实验室、20+联合项目。2024年,我们将坚持以自主创新研发战略,赋能集团旗下包括完美日记等在内的品牌发展,为消费者们带来更多有惊喜、有科技含量的产品。
李晨nic:从我所在电商行业来说,打破固有的运营思维,多维度的用创新内容为载体把更多好物推荐给消费者,在消费降级成为趋势的环境中,如何应对消费观念的转变与认同是一个比较重要环节,当然在现如今线下产业复苏的同时,线上、线下联动发力或许是一个不错的方向。
BG:就像前面提到的,因为消费市场出现了明显分化,会分化出非常多细分市场的机会点。但是在既定的市场中挖细分,本身就是一件充满挑战的事情,被消费市场考核的标准会越来越高。
David Zhang:未来对产品品质、策略灵活性和效率性、以及如何系统性呈现品牌价值主张引发消费者共鸣提出更高要求。布局未来, OATLY 也在积极行动。
David Zhang:要做好平衡,有两点至关重要: 首先是“长期主义”,着眼未来,才能看清周期的全貌,做借势周期的创新;其次是“回归初心”,面对复杂的宏观环境,更应该回归初衷,做契合自身情况的创新。跨界合作是OATLY最擅长的事情之一,携手行业伙伴才能创立新植物基品类;借助优质伙伴资源,才能渗透进更广泛的消费场景和渠道;跨界合作也让我们更贴近中国消费者和消费市场。
王高教授:做好平衡可以从两方面来看,一是从“企业能给消费者什么”来看,是不是真的能够识别消费的动向,即使理性消费的趋势不可避免,但“需求”是存在的,只要你能够洞察消费者喜欢的东西,包括时尚的、感性的消费等,大家还会愿意为此买单,如果只是没有任何新意、机械地持续供给,就会比较难。二是从“企业自身”来看,尤其是领导性的品牌和企业,在营销战费用投入的“战争”中应该相对理性,头部企业需要变成理性竞争的引领者,不能成为恶性竞争和“狂卷”的引领者,否则企业的日子仍然不好过。跨界合作、品牌联名是创新的一种方式,但也不能下绝对的结论,因为现在跨界太多,需要企业为消费者做出真正有新意、能发挥协同效应的跨界,这样的创新才是有机会的。
BG:可能谈不上创新,更多的是回归到做品牌的本质。就像我们一直提倡的,将服装作为载体进行表达传述。我们希望消费者在购买我们产品的时候,它不仅仅是一种物质的消费,而是一种身份的认同,某种精神需求的满足。这也是我们在品牌建设中非常看重的点,我们更在意品牌的表达,品牌所传递的思想,而不仅仅是服装上的功能。跨界合作、品牌联名都只是一种形式,重要的不是形式,而是通过它们要表达什么。在我看来,做好品牌表达,让消费者换个角度来理解“消费”才能平衡好当下和未来。
董江白:面对消费者不断变化升级的消费需求,持续高品质输出是品牌争取中国未来消费市场的关键。ECCO将不断深耕产品技术和服务革新,提升品牌核心竞争力;同时积极践行可持续时尚理念,通过创新从设计、研发、生产、包装、运输到销售,全价值链降低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满足社会和消费者对高品质和高环保的期待。
David Zhang:品质消费、体验消费会成为大家关心的核心,OATLY在进入中国5年以来,面对复杂的市场环境我们仍然展现出良好的适应能力。未来我们仍然看好以燕麦奶为代表的新植物基在中国市场的发展潜力,也将继续以消费者为中心,聚焦灵活和效率,聚焦价值和品质,为消费者提供优质的植物基饮食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