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报告4:

流量退潮、价值驱动, 如何通过高质量联名 推动品牌可持续增长

 

 

在2024年尚交所《全球时尚IP榜》中,法国设计师品牌Lemaire首次登顶榜首,而潮流品牌Supreme跌出前三,Off-White、Fear of God等潮牌更是跌出前十。与此同时,明星主理人类时尚IP也在2024年整体影响力下降,同比上年减少7个,仅有15个上榜,成为该类别占比历史最低。榜单的更迭后蕴藏着一场深刻的消费革命——消费者正从“符号消费”转向“价值共鸣”,宣告着“流量驱动”时代的终结与“内容驱动”时代的全面开启。这场变革的背后,何尝不是消费者对品牌叙事能力的严苛筛选。当潮牌依靠Logo盖章式联名和明星光环收割市场的策略逐渐失效,那些深耕文化沉淀、构建长期叙事的品牌正悄然崛起。一场关于“品牌灵魂”的叙事经济学正在重塑行业规则。

 

 

流量泡沫的退潮 ——爆款溢价与明星光环的失效

 

 

· 资本信任的崩塌与明星流量的空心化

 

2024年7月,美国潮牌Supreme被母公司VF集团以15亿美元低价抛售给EssilorLuxottica集团;10月,LVMH宣布剥离已故设计师Virgil Abloh创立的Off-White;11月,意大利潮牌集团NGG(旗下拥有Palm Angels、Ambush)申请破产保护……这一系列事件,标志着资本对“快餐式运营”的信任崩塌。潮牌的黄金时代,正随着资本退潮迅速瓦解。明星主理人品牌的颓势同样触目惊心。2024年尚交所《全球时尚IP榜》中,该类时尚IP仅存15个,同比减少7个。许多明星品牌依赖“同款带货”收割粉丝,却缺乏文化根基与产品创新。例如,某顶流歌手主理的潮牌因过度依赖社交媒体炒作,产品质量屡遭诟病,最终被消费者贴上“割韭菜”标签。这印证了一个残酷现实:主理人热度≠品牌生命力。

 

 

· “高价值感知”浮出水面

 

深层动因在于消费降级环境下,消费者的“价值觉醒”。街头潮流十年间不断“重复造神”,饥饿营销等套路化操作让年轻受众失去新鲜感。当“祛魅池”般的社交媒体将信息压缩为“3分钟看懂一个品牌”的碎片,消费者被动关注“帅不帅、值不值、上链接”,爆款在短时间内“名利双收”,却将品牌沉淀多年的文化价值扁平化消解,继而令设计师无力潜心设计,更难构建世界。尼尔森IQ发布的《2024 Z 世代消费报告》中显示,在对未来不确定性感到日益增加的同时,Z世代寻求更深层次的情感联系和精神寄托,这种渴望超越虚拟关系,指向真实的人际互动。Z世代对“价值”有更高要求,相比价格,他们更在意产品能否提供“高价值感知”。

 

 

· 套路化操作遭遇价值觉醒

 

Virgil Abloh在2013年创立Off-White™时,曾用“修辞与引用”等方法论,为街头文化注入哲学深度。然而如今的潮牌似乎无力创造新风格,也无力守护旧资产。在潮牌Logo被印在从T恤到保温杯的一切商品上时,符号的意义被稀释成流水线上的标签。小红书上一则高赞评论道:“买潮牌不如买优衣库,至少后者不会假装自己有灵魂。” 一项调研显示,Z世代对“爆款”搜索兴趣下降60%,转而追捧“经典单品”、“无季节穿搭”等关键词。当消费者厌倦被流量和算法支配,寻求更深层的价值认同,当“平替”暴露出质价比空间,市场终将回归本质——唯有那些敢于拒绝速成、深耕文化厚度的品牌,才能穿越周期,成为真正的“时代印记”。

 

 

 

 

内容型品牌的胜利 ——文化沉淀与叙事的力量

 

 

· CLOT:文化归属构建中式潮流体系

 

在2024年尚交所《全球时尚IP榜》中,陈冠希主理品牌CLOT首次成为2024总榜中国时尚IP TOP1,作为连续6年蝉联总榜中国设计师/设计师品牌类TOP1,亦是榜单发布以来TOP 1相关蝉联纪录的最高保持者。这背后绝非偶然,从2003年创立至今,CLOT不仅是中国潮牌的代名词,更是一场关于“文化自信”的长期实验。它的成功,不在于联名的数量,而在于每一 次的高质量合作都能成为东西方文化对话的载体,同时能够多次创造1秒售罄、出街即断货的市场反馈。2006年与Nike合作的“死亡之吻”,以针灸穴位图颠覆球鞋设计;2015年“丝绸系列”用外柔内刚的丝绸与镭射皮革,隐喻东西方文化碰撞;2025年与adidas originals重启的“Silk Collection”,深入云南少数民族文化,让民族图腾与设计美学共舞。 CLOT的20年,是从小众反叛到大众认同的升级史。早期借藤原浩奠定“中式街头”基调;中期以“兵马俑系列”将历史符号转化为消费符号;近期通过全编织设计、云南民族元素,推动文化叙事破圈。CLOT在与艺术家、商业品牌的联名中更想突出自己的设计力,且是一种带有中式色彩的潮流制造力,即便面对二手市场炒作背离街头初心,CLOT仍选择以“精致化”重塑高级街头——2025年“新传统”系列用现代剪裁融合东方美学,重新定义潮流本质。CLOT的案例也许揭示了一个真理:潮牌的生命力不在于追赶流行,而在于创造属于自己的文化语法。当大多数品牌在流量焦虑中疲于奔命时,CLOT用20年证明——真正的潮流,是让世界听见自己的故事。

 

 

· Moncler:多元共创品牌完整叙事

 

从专业滑雪服制造商到奢侈时尚巨头,Moncler的转型密码藏在2018年启动的Genius项目中——这一颠覆行业的共创平台,以“One House, Different Voices”为核心理念,汇聚藤原浩、Craig Green、Rick Owens等顶尖设计师,打破季节与品类的限制,按月推出风格迥异的胶囊系列,通过“Drop模式”制造稀缺性,驱动消费者持续关注。2024年上海时装周的“天才之城”盛典,将这一策略推向高潮:3万平米的船舶馆内,10位设计师联袂呈现先锋作品,在线观看量超6700万次。Moncler的野心远不止联名——其精妙之处在于,尽管每位设计师拥有绝对创作自由,作品仍被统一收束于品牌“先锋奢侈”的框架下。这得益于严苛的筛选标准:设计师需兼具独特性(如藤原浩的街头基因)、对话特定圈层的能力(如Simone Rocha的浪漫主义女性叙事),以及对Moncler户外基因的尊重(如Jil Sander用创新材质诠释极简功能美学)。 从生产到营销,Moncler为Genius项目搭建了精密链条:意大利统一生产确保品质,社交媒体话题发酵稀缺性,线下盛典强化体验——这种“奢侈品平台”模式,让品牌从单一品类跃升为文化符号。而 Remo Ruffini的长期主义更显锋芒:8年间,Genius项目不仅拉动销售额突破10亿欧元,更完成品牌定位的质变——从“带有时尚属性的户外品牌”进阶为“拥有多元声音的奢侈帝国”。当绝大多数品牌仍在争夺曝光时,Moncler已用“包容的叛逆”证明:真正的奢侈,是让创造力自由生长,却始终不偏离自己的灵魂。

 

 

 

 

· adidias:经典复刻、文化共创与真实叙事

 

在经历YEEZY系列崩盘、市场份额被耐克挤压的低谷后,adidas通过“经典复刻、文化共创与真实叙事”的三重策略,完成了一场教科书级的品牌复兴。2024年,其全球营收逆势增长12%至236.83亿欧元,大中华区更以连续七个季度“有质量的增长”成为关键引擎。adidas以经典产品复刻构建护城河:诞生于足球场的Samba鞋转型为潮流符号,2024年销售额达15亿欧元,天猫旗舰店德训鞋单款销量破7万;与Wales Bonner持续七年的雷鬼文化联名、和CLOT重启的“丝绸系列”,则将联名从营销工具升维为“文化证券化”武器,摩根士丹利最新研报指出,Nike联名款产品的毛利率较常规款高出32%。 在中国市场,“在中国,为中国”的本土化策略进一步落地:2024年4月从中国“跑步去巴黎”极限挑战的破圈效应——75岁康复者与女性跑者横跨亚欧的真实故事,通过纪录片与实时更新让用户沉浸式共情,纪录片上线仅4天,抖音获赞30.8万,转发15.6万,B站播放量近10万。此外,签约宋雨琦等Z世代偶像、赞助马拉松赛事、推动女足“雏凤计划”;甚至将“You Got This”口号延伸为52个运动员真实故事的记录,让运动从“追求胜利”转向“生活激励”。adidas的复苏证明,当品牌剥离流量焦虑,以历史沉淀为锚点(如75年运动基因)、以文化共鸣为桥梁(如雷鬼、街头、民族元素)、以产品力为根基(如Samba、Superstar),便能从“追赶潮流”转向“定义潮流”——如CEO Bjørn Gul-den所言:“营销50%是感性,50%是理性”,而adidas真正创造的,是一种让全球消费者为“品牌真实文化”买单的兴奋逻辑。

 

 

 

如何用高质量联名 构建品牌内容的护城河?

 

 

· Miu Miu × New Balance with Coco Gauff: 从个体叙事到生活化场景

 

在Miu Miu × New Balance with Coco Gauff的联名合作中,Miu Miu选择深入运动场景的毛细血管——从温网赛场的专业战袍到日常休闲服饰,品牌不仅推出符合赛事严苛规范(如纯白着装)的服装,更通过New Balance的生活化运动基因(如复古薄底鞋的市场穿透力)延伸至旅途、赛后等真实场景,用“可穿性”打破奢侈与实用的界限。这一策略的核心在于价值观的深度绑定:Coco Gauff 作为Z世代女性网球运动员代表,其TikTok上80万粉丝的真实互动、对社会议题的发声,以及从青少年时期与New Balance的长期合作(如CG系列签名鞋),让联名不再是Logo堆砌,而是“个体叙事”的载体——手写签名、个性化剪裁、机能面料的融入,将产品转化为消费者表达自我态度的媒介。 更为关键的是,Miu Miu 通过此合作瞄准了女性体育叙事的蓝海:借助Coco Gauff 的非裔身份与新时代女性形象,品牌不仅强化了“多元包容”的价值观,更以运动为切口打开美国市场,推动2024年零售销售额增长93.2%。这印证了一个趋势:未来的品牌内容竞争,不再是“谁更会造势”,而是“谁更懂扎根真实场景,让用户成为故事的一部分”—— Miu Miu用联名证明,唯有将产品嵌入生活脉络、让联名成为价值观的放大器,才能真正构筑品牌的护城河。

 

· OUR LEGACY × Stüssy:废料重生的文化实验

 

2016年,OUR LEGACY以支线Work Shop为起点,与街头潮牌 Stüssy 开启了一场至今延续8年的联名实验。双方将 Stüssy 90年代的库存丹宁与OUR LEGACY的废弃羊毛混纺面料互换改造:前者被升级为极简剪裁的衬衫与西装,后者则重生为 Stüssy 标志性的街头卫衣。这种“废料交换”不仅契合环保理念,更让OUR LEGACY的北欧极简基因与 Stüssy 的街头精神碰撞出独特火花。 联名的成功远超预期,OUR LEGACY 凭借该联名企划,被更多、尤其是亚洲客群认知。一条以锯齿印花牛仔裤为核心的造型被《GQ》评为“时装周13套最佳造型”之一,单价400欧元的单品官网上架即售罄。但更深远的影响在于品牌叙事——通过八季合作,OUR LEGACY 从“斯堪的纳维亚小众品牌”跃升为亚洲年轻人的衣橱常客。品牌主理人之一的 Cristopher Nying  认为联名之后,品牌正在越来越靠近自己想要做的方向。另一位主理人 Jockum Hallin 也明确指出,通过与 Stüssy 的品牌联名,提高了品牌知名度,可能成为被LVMH集团投资的原因之一。

 

· Acne Studios × 馥马尔香水:跨界迈出舒适区

 

2024年4月,Acne Studios首席执行官Mattias Magnusson在接受意大利时尚媒体 MFF 采访时表示,“品牌目前处于发展的关键阶段,正在走出舒适区”。其后,Acne Studios 的一个关键举措是推出其第一个主要延伸产品,与法国沙龙香水品牌 Editions de Parfums Frédéric Malle(馥马尔香水出版社)合作推出首款香水。采访中,Mattias表示,进入香水市场对Acne Studios而言意味着重要的一步,品牌正尝试走出舒适区,向更广泛的客群展示自己。他还表示 Acne 的长期营收目标是5亿欧元,接下来Acne会通过战略性开设门店来加强零售业务,到2025年年底,其全球门店总数将达到80家。有业内人士认为,接下来在常态门店中,Acne或将融合香水体验功能,“就是现在实体店比较受欢迎的生活方式门店”。

 

Acne  Studios “最初是一个创意集体,初心是与多学科设计师合作。我们出版杂志和书籍,生产家具和自行车,但迄今为止还没有进行过如此规模(指香水研发)的行动”,Mattias Magnusson透露。但Acne一直以来都不断地突破框架,大胆与多方联名碰撞不一样的化学反应。2024年11月推出的Acne Studios×Moomin合作系列,致敬了品牌双方共同的斯堪的纳维亚文化背景,该系列单品至今在品牌的天猫官方旗舰店发售,并位处毛衣类与衬衫类月销第一。Acne Studios官宣和运动品牌Kappa的联名企划也已正式发售,预计将重启千禧运动风。

 

 

 

 

为何说可持续构建世界观, 是一个必选项?

 

 

在品牌内容竞争白热化的未来,可持续叙事若仅停留于口号或短期营销,终将被消费者识破;也许唯有将其升维为世界观的构建,才能穿透周期、建立真正的品牌价值。UNIQLO 的实践为此写下最佳注脚: 2024 年,UNIQLO 迈出关键一步——任命 Clare Waight Keller为创意总监,全面掌管UNIQLO:C系列与LifeWear线设计。 Clare Waight Keller“转正”,意味着“联名合作设计师”现在掌握了品牌完整的“生杀大权”。而这一决策绝非偶然,Clare的“转正”标志着品牌从“联名合作”转向“价值观主导”的战略升级。她以高定时装屋的审美功底(如Givenchy任职经验),通过 Sporty Chic 风格与 Unisex 剪裁,让可持续设计成为“高定民主化”的载体。在小红书上,#优衣库 C 系列有超过4000万的浏览量,达成8万的讨论量,实现真正的民主声量。 在产品端也可以看到,功能性服饰之外,UNIQLO另一个重要的产品线是来自和全球知名设计师的合作,比如与 Jil Sander 和 Christophe Lemaire 的联名,一经推出便成为畅销款,后者甚至加入 UNIQLO 推出了长期支线 U系列。品牌创意总裁John C. Jay曾直言:“UNIQLO不会因为某位设计师有2000万粉丝就去雇用他们——那不是我们想要的世界。”这一态度揭示了优衣库的底层逻辑:可持续世界观的建设,必须拒绝流量焦虑,回归长期主义。UNIQLO通过《LifeWear》杂志、城市巡游志等内容矩阵,构建了一个围绕“服适人生”的叙事宇宙——从记录上海街头日常到探讨全球生活方式,品牌始终将“人”置于核心,让设计美学与实用主义成为无需言说的信仰。这种策略与追逐联名爆款的路径截然不同:UNIQLO的联名不是营销工具,而是价值观的具象化。正如品牌创始人柳井正所言:“时尚的终点是让人享受穿衣的本质”——40年来,UNIQLO通过产品科技(摇粒绒、轻羽)与内容叙事(服适人生的内容构建)的双轮驱动证明:构建世界观不是选择题,而是生存的必选项——唯有将技术、设计、叙事深度绑定,才能让品牌从“制造产品”转向“定义生活”。

 

 

 

 

结语:在叙事中寻找永恒 ——品牌价值的终极答案

 

 

当潮牌退场、流量泡沫破裂,也许唯有那些敢于深耕文化叙事、构建世界观的品牌,才能真正跨越周期,成为时代的印记。UNIQLO资深董事木下孝浩曾断言:“消费者往往不知道自己要什么,需要设计师与内容创造者引领他们发现真正的热爱。”这一洞见揭示了品牌的核心使命——不是迎合需求,而是创造意义。从CLOT的“文化翻译”到Moncler的多元共创,从adidas的经典复刻到UNIQLO的“服适人生”,这些品牌用创意编织故事,而创意本身绝非天马行空的幻想,而是对市场、文化与生活方式的深刻解构。

 

在大数据时代,算法或许能预测趋势,却无法构建真正的品牌价值。人们渴望的往往是能被时间验证的价值,而非转瞬即逝的热度。未来的商业战场,属于那些以叙事为锚、以经典为舟的品牌——它们用长期主义对抗速朽,用真实共鸣取代虚张声势,最终才能在消费者心中种下“意义”的种子。在可以预见的将来,是一个更好的做品牌内容的时代。

 

 

 

 

SHARE